• 海南周刊 | 古村古名有典故

    開欄的話

    地名如人名,與生于斯長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關,見證著一個地方的發展變遷。海南有很多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地名,這些地名作為瓊島的獨特文化記憶一代代流傳下來,一直沿用至今。海南日報海南周刊特別推出“地名秘語”專欄,讓我們通過海南地名之美之趣,一起感受海南的歷史之韻、地理之妙、文化之豐……

    文\本刊特約撰稿 楊江波

    蘊海島之靈秀,沐瓊崖之潤澤,??诘撵`山秀水,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古村,也孕育了古村豐富多彩的文化。這些古村往往有著很有韻味的村名,追溯村名淵源,可見村莊深厚的內涵,可見村莊悠久的歷史,可見村莊深藏的故事。

    金花村:朱橘金花滿下田

    位于??诟墙鸹ù宓那馂F故居門鎖。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攝

    “海南四大文化古村”(包括??诮鸹ù?、文山村、攀丹村和三亞水南村)之一的金花村,位于??谑协偵絽^,“海南雙壁”丘濬、海瑞都出生于此,金花村早已聲名遠揚。金花村原名“下田村”,明正德《瓊臺志》有記載:“下田村,在城西北隅一里許,丘文莊公居所。”

    下田村歷史悠久,改為“金花村”的歷史也很久遠,清咸豐《瓊山縣志》已經有“金花村”的記載:“下田村,在城西北一里,明丘濬故居,今曰金花村。”

    下田村改為金花村,皆因丘濬的一首詩:“瀛海中間別有天,寧知我不是神仙。請言六合虛空外,曾見三皇混沌前。玄圃麟洲非遠境,延康龍漢未多年。有人問我家居處,朱橘金花滿下田。”“金花”正是由“朱橘金花滿下田”而來。

    金花村因“朱橘金花滿下田”而得名,神奇的是,此詩為丘濬夢中所作?!董偱_詩文會稿》中此詩的前序記載了:“家居瓊山之下田村,七月二十四夜,夢髼頭童子問予,以村之所以名,夢中作此詩答之,覺而呼燈疾書于都城東之遠游軒。”

    作此詩時,丘濬遠在京城任職,他對遠在天涯一隅的家鄉念念不忘,遺憾的是直至終老都不得歸鄉。六七十年之后,另一個金花村人海瑞開始叱咤風云的生涯,讓這一村莊更加聞名遐邇。

    攀丹村:攀登蟾宮折丹桂

    ??谂实ご迨敲鞔倮?、直臣唐胄的家鄉。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攝

    攀丹村位于??谑协偵絽^南渡江之濱,是明代知名官吏、直臣唐胄的家鄉,也是“海南四大文化古村”之一。攀丹并非最初村名,這里最初因有番舶疍民聚居,故而稱番蛋,繼而又有諧音譯名為蕃誕、番疍。

    唐胄也是正德《瓊臺志》纂寫者,此書記載:“蕃誕村,在郡城東一里,縣之首廂第一村也。唐氏世居之,詩書衣冠,為郡望族。”

    明代禮部尚書吳道南曾有詩:“昔番疍坳洲,今蕃誕申甫。蘭臺舊綬帶,鶴禁新劍履。馬糞榮諸王,考亭名后主。番疍久遼遼,蕃誕今稱始。”由此可見,攀丹村之舊稱蕃誕、番疍由來已久,且最初確實因疍民聚居而得名。

    后來,人們又取“蕃誕”之諧音“攀丹”為村名,并且一直沿用至今。相比之下,今名“攀丹”蘊意更加美好,攀登蟾宮、折取丹桂,非常符合攀丹村人文蔚起的事實。

    攀丹村歷史文化悠久,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唐氏一族,人稱“海外無雙唐氏,天南第一攀丹”。攀丹村唐氏歷代共有九個進士,僅在明一代就出了六位。海南先賢丘濬、王佐、海瑞都與攀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,可以說,攀丹村曾經為海南的人文教育作出過不小的貢獻。

    典讀村:典衣供讀故事傳

    典讀村位于??谑行阌^石山鎮,是一個有千年歷史的老村。典讀村原名為“顯屋”,更早的時候還曾叫香山地,是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故里。

    村名由“顯屋”改成“典讀”,與白玉蟾的經歷相關。白玉蟾是天才,八歲即可作詩,十二歲便參加童子試,不過他很快就厭倦科考之道,轉而游走四方求道,雖歷盡磨難,但不懈求真,長游外方,典衣供讀。

    白玉蟾少年離開典讀村之后,行跡飄忽不定,再沒有歸鄉,后人不知其所終,白玉蟾的大弟子彭耜所撰寫的《海瓊玉蟾先生事實》中有記載:“逾年,人皆見于隴蜀,又未當有死,竟莫知所終。”

    后來,后人在村里建立白玉蟾廟,并且將村名改為“典讀村”。典讀,“典衣供讀”之意也,典押衣物為求學,這就是典讀村名字的由來。

    典讀村至今仍有許多火山巖砌成的石屋,還多古巷古道、古井古樹,還有古樸的“白玉蟾紀念館”,處處都透露著古老的氣息。由“顯屋”變“典讀”,白玉蟾以這種方式長留故鄉。

    文山村:人文若此其楚楚

    ??谖纳酱?。資料圖

    文山村,這個建村將近千年的古村,坐落于??谑旋埲A區新坡鎮。

    文山村布局頗為講究,從高處俯瞰,文山村像一座圓形的古城堡,村莊石板路又似八卦圖般分布,宛如迷宮。據說,這樣的設計是文山村拓村始祖為防兵匪侵襲??赡苁沁@一緣故,文山村至今仍留存完好的古村風貌。

    村莊古稱員山里、員山村。明代進士、瓊山人林士元的著作《北泉草堂遺稿》中有記載:“郡之南百里許,有里員山地,形勢員(在古漢語中,‘員’常用作‘圓’字的假借)如布棋,如運規,屈曲盤旋,故曰員山。”

    后來員山為什么改為“文山”?這其中有一個淵源。林士元寫道:“嘉靖初,撫軍談公巡行方岳,適我瓊邦,經歷茲士,里中士大夫冠蓋相見者,不下十百。公曰:‘此何地耶?人文若此其楚楚耶?’,稱贊久之。究其始終,乃云一族兄弟團居于此,不禁鼓掌大笑曰:‘吾巡視多矣,未有若員之文士接踵,官員濟濟如此里也者。’”因巡撫稱贊員山“文士接踵,官員濟濟”,后人便將“員山”改為了“文山”。在清康熙《瓊山縣志》中,已經有“文山村”的記載。

    歷史上,文山村確實多文士,僅在明一代,先后出了三位進士以及十五位舉人,所以古時文山村又有“公孫中舉人,叔侄、兄弟同進士”的美談,可見這里的文韻深厚。

    林市村:儒林老村變成市

    林市村,位于??谑忻捞m區演豐鎮西北部的東寨港邊。林市村歷史悠久,建村至今已有千余年,村中兩口宋代時開鑿的古井,見證了村莊的古老。

    林市村西邊有一座古廟,幾百年來香火不斷,古廟有名“儒林廟”,而“儒林”,正是林市村的曾用名。儒林可指讀書人、儒生,儒謂博士,為儒雅之林,林市村先人取名“儒林”,隱含“儒人輩出”的激勵之意。

    明朝萬歷年間,瓊州發生大地震,一時間山海巨變,滄海桑田,東寨港地區七十二個村莊沉入海底,而儒林村頗為幸運,免受毀滅性劫難。大地震后,海陸地貌發生了變化,儒林村有了便利的海上港口,通過港口甚至可以前往東南亞各國,此地后來漸成商埠,成為周邊百姓聚集交易活動的“市”,儒林由此易名“林市”。

    林市村至今仍存有一條古老的石橋,一直延伸到海上,石橋的盡頭是一個古老渡口,人們稱之為“龍尾頭”。石橋渡口很小,如今看來更是毫不起眼,但歷史上曾經是林市村的光明大道,儒林由村變為市,這一渡口功不可沒。也是這個小渡口,走出了海南有史記載的闖南洋的第一人,《海南省志·華僑志》記載:“1641年,瓊山縣演海鄉漁民林樹華、陳道裨等人‘向洋開拓,去番謀生’。”小小的林市村,曾經是海南連接南洋的重要渡口。

    村名是村落的歷史記憶,是一種文化遺產,承載著人們千百年來的寄托。每一個古老的村名,都記載并傳承著一段歷史,村名由來往往有跡可循,??诘墓糯宕迕澈笸歇毺氐墓适?。

    原標題:古村古名有典故

    責任編輯:莫淼
    •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
  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  •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
  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  •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
  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  • 南海網微博

      用微博掃一掃

    海南文體

    娛樂文體活色生鮮 進入欄目
    欄目推薦
    關于我們 |  廣告服務 |  技術服務 |  法律聲明 |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   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-2022 地址:海南省??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:(86)0898-66810806  傳真:0898-66810545
  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nhwwljb@163.com
  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: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:瓊字001號
 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瓊B2-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: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:46010602000273號
   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